关注我们的INSTAGRAM和小红书,你就不会错过各种精彩内容。
●撰文:本刊 林德成
在瞬息万变的时代,科技应用越来越多元,尤其是人工智能(AI)技术,与各个领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。每一个应用、每一条数据分析会动用AI技术,替人类解决复杂棘手的难题。那么AI与艺术能不能相互结合?多年以来,一些科技公司尝试将AI运用在文学、音乐和绘画领域,为艺术家抽象的幻想赋予生命力,开拓了新潮多元的艺术视觉。
先从文字开始,大家最熟悉的语法检查就是一种人工智能应用。透过海量的数据训练,AI能够变成个人语文导师,轻松检测语法错误,还提供语句修饰。但,有没有人想过让AI写诗?
早在2014年,微软(亚洲)互联网工程院便开发了语音助手小冰。最初,微软小冰是以陪聊机器人的形式出现在众人视野,后来研究团队为她解锁写诗技能,让她“师承”519位中国现代诗人的作品,进而打造出独特的创作风格,有着超乎想像的意境之美。意想不到的是,小冰在2017年还推出原创诗集《阳光失了玻璃窗》,她甚至学会看图创作现代诗的技能。
网络上曾有人问,机器作诗,灵魂何在?一个AI机器人能否写得出具有灵性和激情的诗作?毕竟人内心深处有很多复杂情感,机器人估计写不出失恋的锥心之痛吧?有人亦认为,小冰的现代诗属于辞藻堆砌,并非懂得诗句文化与意涵。不过,我们往好的方面想,小冰的出现也许可以吸引很多人写诗、阅读诗作,也未尝不是好事。
除了写诗,日本的AI系统还曾写过一篇2000字的短篇小说《电脑写小说的一天》,并成功入围2016年“星新一赏”的征文比赛。然而,这篇小说完成之后仍需要人类改写修饰。据了解,人工编辑部分占了80%,只有20%是AI的原创。
AI也有音乐创作细胞
既然有AI文学,那么AI可以创作歌曲吗?索尼CSL实验室在2016年就通过Flow Machines软件,让AI“谱写”了两首歌曲,分别是〈Daddy’s Car〉和〈Mr Shadow〉。严格上来说,这两首作品是人类与AI的合成品,AI仅完成曲的部分,接着交给人类填词和演唱。
这款Flow Machines软件在“创作”过程中,分析了1万3000份来自全球不同音乐风格的乐谱,主要是爵士乐、流行乐、百老汇等曲风。接着,它依据研究人员选定的音乐风格创作歌曲,比方说〈Daddy’s Car〉就采用了披头四(The Beatles)的歌曲风格,以致整首歌曲拥有浓郁的1960年代复古元素。若不说破,很难猜得到这是一首由AI创作的歌曲。
同年,卢森堡一家新创公司AIVA Technologies则创造了“AIVA”(艾娲),是一款可以创作古典乐和交响乐曲的软件。这个AIVA不简单,出过几张专辑,还获得法国作家、作曲家、音乐出版家协会(SACEM)的资格认证,成为首位获得国际认证的虚拟作曲家。
不过,万万没想到,2020年竟然会出现“AI歌唱大赛”(AI Song Contest)。荷兰公共电视台VPRO、NPO 3FM电台和NPO Innovation创新中心在当年5月份举办这个比赛,邀请全球的音乐家、工程师、音乐人、科学家、艺术家等一起参与,挖掘更多AI音乐的潜力。为了确保公平透明,参赛队伍还必须提供他们创作歌曲的流程,说明使用哪些系统、AI模型、数据库等等。
终归一句,AI真的能够自行创作歌曲吗?显然是不能,因为AI并没有创作意识。VPRO官网解释,AI可以激发音乐人灵感,创作部分的歌词和旋律。但,没有人类辅助的话,AI无法独立完成一首作品。人们需要向AI“喂食”数据,它才会自我学习。此外,数据内容亦决定了它的创作结果。如果AI只吸收爵士乐的素材,它是不可能创作出死亡金属的音乐。
AI绘画可被视为艺术吗?
AI绘画是多年以来最受人关注的议题。说到AI画作,不得不提《Edmond de Belamy》这幅作品。巴黎艺术组合Obvious利用了GAN(生成式对抗网络)机器学习模型,创造了这幅AI作品。他们动用1万5000张肖像画来训练GAN,让它分析这些作品的色彩、线条和风格特征。由于这些画作的创作年份介于14至20世纪之间,因此《Edmond de Belamy》看起来像是18世纪的作品风格。
在2018年10月25日,这幅作品在纽约佳士得拍卖行以43万2500万美元高价出售,震惊了艺术界。其实,同一场拍卖会上也有拍卖多份毕卡索作品,可是只有《仿小克拉纳赫的女子图》才可以和AI作品“比拼”。这幅毕卡索作品同样也是以43万2500美元美元成交。可想而知,一幅AI作品竟然与毕卡索作品有着相等的价值,令很多艺术家感到难以置信。我不禁想起美国数码艺术家Beeple,他去年所创作的NFT作品《Everydays: the First 5000 Days》,便在佳士得拍卖会上创下6934万美元(约2.83亿令吉)的拍卖天价。
当然,这些属于AI的静态创作,后期人们开始往高难度挑战,让AI机器人模仿人类绘画。2019年,英国资深画廊总监艾丹.米勒(Aidan Meller)、机器人公司Engineered Arts、利兹大学和牛津大学便共同创造了“艾达”(Ai-Da)。她是全球第一个超现实人形的AI艺术家,双眼备有摄像镜头,可以识别人体的特征。在绘画时,她会通过眼睛“观察”,再用机械臂握着画笔素描。通常她需要最少45分钟才能完成一幅素描作品。
另一位知名的AI机器人索菲亚也会画画。如同艾达,在动笔之前,她会用眼睛的摄像镜头为对象拍照,然后经过系统处理,找出平衡的光影和消除对方脸部周围的背景。接着,她会将照片变成草图,再转化成她可以理解的三维空间线条和曲线。只有完成上述的过程,她才可以专心动笔作画。
艾达本身“办过”多次画展,最近一次是在2021年5月份,英国伦敦设计博物馆为她举办个人画展。至于索菲亚,在去年3月份,她就和意大利数码艺术家博纳塞托(Andrea Bonaceto)共同创作了一幅NFT艺术作品。这幅作品是一个12秒的MP4视频,题为“Sophia Instantiation”。随后在数位艺术交易平台Nifty Gateway拍卖,结果以68万8888美元(约290万令吉)高价成交。
窥探AI的魔幻艺术世界
这是一场科技变革,若想要让AI模型越来越像“人”,研究团队必须投入海量数据训练,让AI系统自动调整参数、深度自我学习,然后达到人类所期望的水平。若大家还有印象,【e潮】曾报道英伟达(NVIDIA)的GauGAN人工智能影像处理技术,可以将涂鸦和文字变成一幅逼真的图片,足以展示AI强大的运算能力。
如今,人们想要看到更多“算法”和“画法”之间的AI艺术作品。有一款名为“Wombo Dream”应用程式近期就成了网民的“新宠”。操作方式很简单,用户输入文字叙述和选择想要的绘画风格,该应用就会生产各种匪夷所思和具有创造力的作品,让用户放上社交媒体炫耀一番。
艺术一直是人类投射情感、创作美学、释放想像力的途径,每一份艺术作品都有独一无二的价值,亦承载了创作人的时代记忆以及岁月淬炼而成的创意。当AI艺术蔚为风潮时,AI所创作的作品能不能定义为艺术?以现阶段而言,AI需要程式和数据去创作,并没有自由意识,能够像人类大脑独立思考。虽说能自主创作,但却不像人类有完整的创作概念、动机和审美内涵,观众难以透过AI作品产生情感共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