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earch

陶艺创作者纪慧珊

报道:梁慧颖
摄影:黄玲玲、部分照片受访者提供

提到陶艺,许多人想到的是陶罐、陶壶、陶盆这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器皿,仿佛陶艺就是朴实无华的陶陶罐罐,最重要是实用。

然而,陶艺不仅仅是传统工艺,陶艺也可以是纯粹的为艺术而艺术,比如塑造成装置艺术作品,或是跟景观结合,成为地景艺术的一部分。

不管何种形态,陶艺都脱离不了土和火这两种基本元素。陶土在火的淬炼中存有不确定因素,但也正正因为这些不确定而形成一种魅力,令美术系讲师纪慧珊深深着迷。

土的可塑性让纪慧珊深深着迷,她经由不断的创作和实验来探索陶土这个材质。

如果你对于陶艺品的印象仍然停留在陶陶罐罐,那么纪慧珊(33岁)的作品或许能够拓展你对陶艺品的认知。她的作品不拘泥于器皿的形态,也不讲究实用不实用,纯粹就是艺术品。

纪慧珊毕业于新纪元大学学院美术与设计系,双主修油画和陶瓷,毕业后到台湾东海大学深造,硕士论文和毕业展都是关于陶艺,目前任职马来西亚艺术学院(MIA)讲师兼画廊策展人。

相对于在平面或二维空间创作,她更享受立体创作带给她的满足感,因为当做一个立体物件特别是陶艺品的时候,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,例如不止要考量物件的外观,还要考量物件的内在空间,若是实心陶瓷是很难烧成的。

陶在烧制过程中产生的变化无法百分百掌控,比如火候或者技术如果处理得不够好,陶器有可能会裂开或出现瑕疵。她说,这些不确定的因素是陶艺的困难所在,但是却也因为那许多的不确定才构成其迷人的魅力。

一直以来,她觉得陶土是有生命的材料,经过手和温度的揉合,形成一个又一个造型各异的作品。 “如果是画油画,就画笔跟画布的接触,做陶的话是手直接与材料接触,手心温度产生出来的效果会不一样。”

纪慧珊硕士毕业展《觅境》作品——〈休憩〉
纪慧珊硕士毕业展《觅境》作品——〈共生〉
纪慧珊硕士毕业展《觅境》作品——〈安逸〉
纪慧珊硕士毕业展《觅境》作品——〈刻画一道风景〉
纪慧珊硕士毕业展《觅境》作品——〈泊〉
〈泊-2〉
纪慧珊结合陶塑与光影效果,入围2016年马来西亚国家画廊当代年轻艺术家决选的作品。

从器皿到艺术品
陶器历史悠久,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,古时候多作为生活用品和祭祀用品,之后陶器渐渐的不止是实用的容器或器皿,更多了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。

“从传统陶艺到当代陶艺,经过一个非常长的洪流,我们其实跟着所谓的当代艺术与时并进。”她说,陶艺至今当然还是脱离不了土和火这两个元素,可是如今陶艺在传统技法之下不断创新,可以成为一种纯粹的艺术创作,不讲究实用功能,“简单来说就是为艺术而艺术。”

她以日本陶瓷艺术家深见陶治为例子,深见陶治不受传统形式束缚,并结合中西美学,将陶瓷做到了极致。例如他的作品〈气〉,“一反陶瓷给人坚硬厚重的印象,他的作品像风帆和羽毛的形态,突出轻盈的美感。”

另一位她很欣赏的台湾艺术家徐永旭,同样将本来厚重的陶土和瓷土,塑造成轻盈柔和的线条与形态。她欣赏他那不断自我挑战的精神,一次又一次让人见识土的可塑性和承受能力,即使是非常大尺幅的作品,在他巧手下仍显轻薄。

当陶艺与当代艺术结合,创作者还需要具有布展能力。图为2019年,国家画廊举办当代年轻艺术家比赛,纪慧珊是决赛入围者,为作品〈 浮光掠影〉做布展工作。
〈浮光掠影〉
纪慧珊入围2019年马来西亚国家画廊当代年轻艺术家决选的作品。这是她至今为止尺幅最大的作品,想要呈现出像海底世界的视觉效果。
〈绿意繁殖计划〉

永续艺术作品被破坏
还有一位她很欣赏的艺术家,是因为海底雕塑而受到瞩目的英国雕塑家泰勒(Jason deCaires Taylor)。泰勒的作品与海洋生物共生,任由珊瑚和海草在雕塑中生长,形成海底景观的一部分。而她本身其实也尝试过将作品放置在自然环境中,希望让植物附着在上面,然后逐渐同化成一体,变成一种永续的艺术形式。只可惜这个题为〈绿意繁殖计划〉的作品,最终因为人为破坏而宣告失败。

这是纪慧珊第一个放置在自然空间的作品,地点是台湾东海大学美术系馆后方的草坪,她原意是探讨陶塑与环境的共生关系,希望让植物附着在作品上面,逐渐同化成一体,形成永续的艺术形式。只可惜这个作品遭到人为破坏宣告失败,但无论如何,她觉得不管成功或失败,“这都是实验的一部分。”
在马来西亚,陶艺班的形式通常都是兴趣班或者工作坊,主要让有兴趣的人体验手工陶艺的乐趣。至于有没有大学开办陶瓷学系?目前似乎只有玛拉工艺大学提供相关课程,即美术与设计(陶瓷)文凭课程和工业陶瓷本科课程。

虽然极少大学提供陶瓷艺术的专门课程,但美术学院的纯美术系和视觉艺术系,通常课程内容除了绘画、版画及雕塑之外,也或多或少让学生有机会接触陶艺。

纪慧珊从7岁开始学画画,中学时期常参加校内外美术比赛,最佳成绩是霹雳州科学工艺海报比赛第一名。她对陶艺的接触始于新纪元大学学院时期,如今回想起来,应该感谢新纪元当年规定美术系学生必须双主修,她才会爱上陶艺。

身为热爱旅行的艺术创作者,她通常是从旅行还有自然环境汲取创作的养分。过去就读的东海大学有着丰富的自然生态,总是在各种关于全台最美校园的评选中榜上有名。大学那植物园般的自然环境帮助她在创作中组建作品的形体、色彩和视觉语言,比如她的硕士毕业作品以群组方式呈现,是因为她漫步在东海校园时经常会发现一些从未见过的群生植物,这些群生植物启发了她的创作灵感。

《溯》系列之〈万般皆如一〉
《溯》系列之〈异想〉
《溯》系列之〈沉思的等待〉
《溯》系列之〈源〉
《溯》系列之〈硕〉

多看多读汲取创作养分
如果要汲取艺术创作的养分,她认为方法不外乎就是多出去走走和看看。此外,“看书也是很有用,像我作品都是从种子、孢子或一些很细小的植物为出发点,所以我会看一些关于种子的书还有画册。”

艺术创作往往反映创作者对周围环境还有生活的反思,所以她觉得选修美术的学生,必须对生活有敏锐的观察。 “再来就是我觉得创作没有捷径,学美术的学生一定要一步一脚印把基础打稳,不管选择什么类别——绘画、装置艺术或新媒体都好,不可能一步登天,一定要脚踏实地去创作。”

每位艺术创作者包括她自己,都期许透过创作传达所思所想。作品可以是画作也可以是物件,只不过在二维空间与三维空间这两个选项中,她更喜欢三维立体创作,尤其是用手揉捏、用火淬炼的陶瓷艺术。

纪慧珊动手创作前通常都会画草图,图为她受访时正在创作的作品与其草图,作品原型是毛地黄的种子在显微镜下的结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