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earch

景观设计——大自然的美妆师

关注我们的INSTAGRAM小红书,你就不会错过各种精彩内容。

建筑师出身的郭慧婷,在研究所时期专攻景观建筑或景观设计(Landscape Architecture)。景观建筑和建筑学一样,都是探讨空间的营造与设计,但建筑学主要关心建筑本身,而景观建筑关心的是地景,包括土地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特色。

郭慧婷在大学建筑系任教,认为无论是建筑师或景观建筑师,大家都有责任去守护土地和大自然。



小时候,郭慧婷(42岁)住在马六甲河沿岸的“大厝内”,那时候当地的自然生态还很健康,河里有鳄鱼,但鳄鱼不会攻击人类,因为大自然给予鳄鱼的食物已经非常充足,没理由还要找人类麻烦,而人类也乐于跟自然环境和谐共存。

她的童年记忆中还有红树林以及各种植物,比如妈姐们会聚集在大榕树下打麻将,还有邻居家门前种满五颜六色的凤仙花,凤仙花比那时候的她长得还要高,她常常就像梦游仙境的爱丽丝那样在花丛中穿梭。

然而,如此景象的大厝内已不复存在,如今这片土地矗立着商业广场和高楼大厦,自然生态遭到破坏,她童年记忆中的乔木花卉还有鳄鱼、鸭子和青蛙早已消失无踪,这对研究景观建筑的她来说怎么可能不感慨?

郭慧婷进修景观建筑时,论文是研究马六甲河的生态修复。她在论文答辩中以插画辅以叙述她童年记忆里的大厝内和马六甲河(图一,从上至下)是拥有多么丰富的自然生态,村民平时喜欢在大树下聊天,还有一群妈姐常在树下打麻将(图二),周围总有许多小动物跑来跑去。但这些景象随着城市发展而逐渐消逝(图三),鱼、鸟、螃蟹和鳄鱼也都离开了这地方,徒留一声叹息。她很怀念从前人类和大自然亲密相处的关系(图四),希望自己能够借由插画说故事的方式,唤起大家对大自然的关爱。

想为滋养童年的河流做点事

除感叹家乡的自然生态遭到破坏,她也为许多人不懂得珍惜植物而感慨不已,比如说,很多人觉得大树会招惹蚊子而主张把树木都砍掉,或为了增加屋内的停车空间而宁愿牺牲庭院的绿意,用洋灰把庭院的草地完全覆盖。她希望让更多人认识植物的美好,所以她在冠病疫情期间画了一个《花花草草说故事》系列,用文字、照片和插画介绍本地常见的植物,希望读者看了后愿意重新亲近大自然。*

她本身认识的植物有两三百种,但她谦虚说这不算多,需要学习的还有更多。而她对植物的认识,一是来自从小到大的生活体验,例如童年记忆中的大榕树和凤仙花;二则是来自景观建筑系。

具有建筑师专业资格的她,2017至2020年期间在博特拉大学进修景观建筑硕士课程,其论文就是研究马六甲河的生态修复,因为她说那是她成长的地方,“我觉得我需要为这条河做一些研究,想知道怎样还原这条河的生态。”

博大景观建筑系有一门课是植物识别,学生每星期会由讲师带领到植物园、森林和博大校园走走看看,认识本地的花草树木,回去后还得做报告。她说:“记得老师讲过一句话我觉得很对的:完全认识所有植物是不可能的,因为植物太多了,但最主要的是,我们要去认识它、要去靠近它、要去感觉它,至于怎样感觉是靠我们的感官,比如触摸它去感觉它的texture(纹理),还有去闻它。”

她认同老师的话,即我们不可能认识完世界上所有的植物,但最重要是我们学会以正确态度去尊重大自然和亲近大自然,只要掌握这把钥匙,就能打开认识植物的大门。


建筑学与景观建筑的异同之处

她之所以进修景观建筑,是因为她觉得建筑师往往注重的是建筑本身,未必能够很好地去处理户外空间,但如果建筑师具备景观建筑的专业知识,便可以让建筑和户外有更好的呼应,而且有助于提升自身的创造力。

关于建筑学和景观建筑学的异同之处,她说,建筑学和景观建筑的原理是一样的,都是关于空间的设计和空间的营造,但景观建筑所谓的空间基本上就是户外,例如学生上学经过的地方还有我们休憩的公园,这些也都属于生活空间。

无论是建筑学或景观建筑,她说,其目的都是提出设计方案以解决某个地方的民生问题,而在提出设计方案之前,建筑师必定需要经过详细研究才能了解当地面对什么问题,就设计过程而言,建筑学和景观建筑都是相同的。

不过,建筑学和景观建筑关注的焦点不太一样,她说,建筑师关心的是建筑本身,例如房子的构造还有房子的水电,所使用的建材也都是钢筋、水泥和砖块这些没有生命的材料。相对的,景观建筑关心的是大自然生态,各种建设必须考量生态之平衡,对环境的破坏必须达到最小。

另外还有一个不同之处,那就是使用者不同。她解释,人类是建筑的主要使用者,所以建筑设计必须以人为本,但景观建筑的使用者除人类之外,还有植物和动物,而植物会不断生长,几年后风貌会变得不一样,这些都是景观建筑师做设计时必须考量的因素。

虽然建筑学主要关注建筑本身,但她强调这不意味建筑学就跟大自然完全没有关系,因为有些建筑师会在设计中融入大自然元素,比如打造天井、着重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。换言之,建筑学也会跟大自然做连结,建筑师起码应了解自然生态到底是如何运作。

了解植物有助建构

如果是主攻建筑的建筑师,她认为他们只需认识树、灌木、地被植物和攀藤植物这4个种类就很足够。不过如果是景观设计,因为涉及户外空间,景观建筑师就有必要对植物的种类和特性有更多了解,例如懂得分辨这棵树到底是伞形或球形?或这类植物有没有刺?适不适合种在幼儿园?如果景观建筑师对植物有充分了解,那么他们在建构绿意盎然的地景时自然会更加的得心应手。

然而不管怎样,景观建筑师毕竟不是园艺师,对植物的了解始终不比园艺师来得专业,因此她说景观建筑师在接案子的时候,如果觉得需要园艺师提供意见,他们是可以考虑邀请园艺师加入设计团队。

学习欣赏大自然的美与绿意

目前她是拉曼大学建筑系硕士课程主任,经常会在课堂上跟学生提起“地域精神”(Spirit of Place)的概念,比如说马六甲有马六甲的特质,吉隆坡有吉隆坡的特质,那是因为每个地方除了有各自的人文特色,还有一点很重要却往往被人忽略,那就是大自然元素例如雨水、土壤和气温的差异,也会形成一个地方的特质。而作为建筑师,其角色应该是去维护这种地方特质,而不是破坏大自然使到地方的面貌和特质变得模糊。

她说,即使只是个小小的阳台,也会有自己的特质。比方说她家的阳台,因为面西下午会很热,所以不是每种植物都适合栽种。她失败经验不少,不觉得自己有绿手指,但她还是不断尝试,想要种就种。

问她最喜欢哪种植物,她说她没有特别喜欢的植物,因为她觉得每种植物都很美、都很疗愈,即使只是一株石缝间的小草,她也觉得好有生命力。

“要看见这些美其实需要有对的心态,还需要一对看见美的眼睛。”普罗大众如果想多认识植物,她推荐使用PlantNet应用程式,使用者只需拍下植物照片并上传至这个应用程式,便能够知道植物的名称。另外,她也很推荐新加坡国家公园局的网站(www.nparks.gov.sg),这网站除了介绍各种植物的类别、原生地和特性,还会说明个别植物应该如何照顾,例如需要多少阳光和水分。

植物是孕育文明的重要因素,她说从前所有生物包括人类都跟树很亲近,可是随着城市发展越来越快,人类却离树越来越远,甚至有些人认为那些参天大树妨碍了他们的生活,所以欲除之而后快。她希望借由《花花草草说故事》系列,呼吁大家用欣赏的眼光去重新认识我们周围的植物,以及用谦卑的心去感受和善待大自然。

因喜欢画画 所以选择建筑系

关于她的绘画兴趣,她说从小就很喜欢画画,中学时遇到两位很好的美术老师,所以画得更起劲,也参加过不少比赛,但后来有很长一段时间,因为忙于学习还有工作,没时间在工作以外好好地画,直到她到拉曼大学教书,还有参加吉隆坡城市速写(KLUSK),才渐渐找回以前很爱画画的感觉。

她会选择建筑系,其实也是跟爱画画有关,因为当年准备升学时,她问美术老师她适合什么科系,老师说既然她那么喜欢画画,不妨考虑跟绘画有关的科系。当时她还不了解什么是建筑学,但一脚踏进去以后,从此爱上建筑。

她早期的插画多数曾参考幾米的风格,很多作品都是跟童年记忆还有大自然有关。在硕士论文答辩中,她还穿插她的插画,其中一位答辩老师——博大景观建筑系高级讲师苏琳博士(Shureen Faris Abdul Shukor)很欣赏她的作品和研究主题,后来两人还一拍即合,目前正在筹备出版老少咸宜的绘本,绘本主题将延续她的硕士论文,缅怀大厝内曾经的美好,以及探讨人类与河流的关系。

无论是这个筹备中的绘本,或是即将推出的《花花草草说故事》系列,她说出发点其实一样,都是希望在读者心中埋下种子,提醒大家关于大自然的美好,然后期盼种子有一天会发芽成长,开花结果。